罗山县:凝聚“乡贤+”力量 共绘乡村振兴“新蓝图”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4-07-22 浏览次数:

近年来,罗山县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,以“乡贤+”模式汇聚乡贤力量,激发乡贤智慧,充分发挥乡贤在强村富民、基层治理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   “乡贤+产业” 引智聚力促发展

罗山县立足特色资源,发展优势产业,充分发挥乡贤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,促进在外乡贤智力回乡、资金回流、信息回转、技术回援,更多更好地惠及罗山建设。归乡人”黎杰以‘有稻山房’为平台,打造山水间的诗意栖居,积极发展产业,把它打造成茶艺培训的实践基地,同时计划建设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和农产品品牌,带动更多就业和产业发展;“试验田里培育青春梦想”的90后大学生甘乐,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,放弃年薪数十万的工作,建立竹竿镇赵山村农业试验园,承包20余亩土地新建农业实验园,利用“引种试验”,栽植哈密瓜、樱桃、礼品西瓜、葡萄、玉米等瓜果,凭借9年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指导农业实验园在短短4个月内建成、运转。“土里刨金”的“创二代”包芳芳,2014年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,回乡接管父亲包乃勇创办的周党莲花农机专业合作社,利用专业知识,带头流转470亩土地创办家庭农场,以“公司+合作社+农场+农户”的经营方式,统一供种、统一种植、统一农机作业和收费标准、统一关键技术措施、统一农资采供服务,为农户大约可节省投入30%,提高了耕作效率和农业产量,为产业振兴增添了新引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乡贤+治理” 善解纠纷保稳定

罗山县立足乡贤对村情概况的熟悉和在老百姓中的德高望重优势,将乡贤纳入网格化管理队伍,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乡贤工作室,选树乡贤先进典型,传播乡贤的先进事迹、优良品德,激发乡村振兴“动力源”。创新运用“田间调解”“板凳调解”等方式,引导乡贤广泛参与纠纷调解、普法宣传等工作,提升群众自我管理服务能力。整合政法、司法力量,延伸法治触角,积极践行“枫桥经验”,打造乡贤调解金字招牌“老鲁工作室”,培育出“彭涛调解室”“暖心茶座和事厅”等一批创新典型并逐步推开。通过“乡贤+治理”,加速推进乡村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融合”,更好地将“治理美”转移到“共富美”,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更多“新活力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乡贤+服务” 涵育文明扬新风

罗山县充分发挥乡贤在关心家乡建设、推动移风易俗、促进教育事业等发展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,带领老党员、老教师、离退休干部等群体,积极参与乡村志愿服务,用他们的管理经验、专业技术和带富能力,反哺桑梓之地,涵养文明乡风。灵山镇高寨村寻根回乡教师高宏远,利用村民支持的旧家具、旧物件,和自己从他处淘来的草席、砖瓦等,将旧屋改造成“山味书屋”,现有存书3000余册,辐射周边4个乡镇,20多个村(社区),提供公益阅读2000余人次。“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”郑婷婷,利用在罗山县培凤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师工作,为周边乡镇10多个村的贫困妇女和留守妇女免费教授“工钩织”技术,先后培训1000余人次,同时利用“织因有你编制工坊”微信公众号及电商平台,帮助留守妇女在家灵活就业,让留守妇女不再是“顶门户”,更是幸福家庭的“巧媳妇”,丰富了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,更增加了她们致富独立的人格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