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光山:巧用“穿针术”织就民族团结进步“锦绣图”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-07-01 浏览次数:

近年来,光山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以阵地建设为依托、以文化节庆为载体、以产业赋能为动力,串联起各民族的“丝”。用巧思妙手的“穿针术”,将各民族的“丝线”紧密交织,精心绘制出绚丽多彩的“锦绣图”。

阵地建设串联“单丝”,拧成同向发力“一股绳”。同向发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,将教育实践基地、红石榴工作室、社会宣传阵地紧紧拧在一起“合股成绳”。依托邓颖超祖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,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,促进各族学生感情相融、心灵相通。强化红石榴同心工作室建设,通过开展形式多样、健康向上的民族团结特色活动,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、红色革命精神进社区进家庭,营造社区民族团结浓厚氛围。在沙滩公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,在朱楼、东岳村、千家堰社区等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游园,把党的民族政策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。让阵地“单丝”在同向发力中拧成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“一股绳”。

文化节庆嵌入“针脚”,织出文化认同“团结锦”。将“我们的节日”、“特色红色资源”等作为凝聚各族群众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,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。积极组织“我们的节日”系列活动,开展同跳一支舞、同唱一首歌、同过一个节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80余次,以文化互嵌促进文化认同。根据革命年代发生在光山县文殊乡花山寨村的真实故事创编花鼓戏《花山寨》,打造彰显光山文化的《灯火》《少年司马光》等表演,让传统文化、光山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互碰撞、融合。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如同一条条温暖的 “丝线”,串联起各族群众的心,助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“合”到“聚”的华丽转变。

产业赋能浸染“丝线”,绘就共同富裕“锦秀图”。将“万企兴万村”、“一村一品”等作为带动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富裕的路径。引导410家民营企业与340个行政村结对共建,按照“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”原则,紧盯特色产业发展,带动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、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,从而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。累计帮助乡镇(街区)因地制宜发展油茶3万亩、食用菌740亩、牛羊养殖6000余亩、建成“稻虾共作”生态基地5600亩,帮助6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,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,各族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提升。通过产业发展的“穿针引线”,绘就出了一幅各族群众幸福美满的“锦秀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