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的淮滨县,稻田还浸在朦胧天光里,王中海已经支起手机三脚架。镜头前,他捏着一片卷曲的稻叶,声音带着露水的湿润:“家人们看这叶尖,焦枯带褐点,是典型的生理性干旱……”抖音账号“中海聊农业”的实时直播里,弹幕正不断滚动着各地农户的提问——这位信阳市知联会会员、淮滨县无党派人士的晨间农技课,早已成了百万粉丝的“必修课”。
躬耕廿载志在田畴
“无党派人士的身份,让我更明白肩上的担子。”从最初走村串户的农民,到如今带着乡亲们种出“金麦穗”的带头人,王中海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。
上世纪90年代,刚成年的他就跟着父辈学做农业种植。“那时候就发现,咱这儿的麦子产量总上不去,人家外地的品种一亩多收百十来斤。”
2002年,淮滨县推广弱筋小麦种植,王中海第一个报名当试点。为摸透品种特性,他把铺盖卷搬到地头窝棚,白天观察长势,晚上学习理论,不懂就找技术员问个不停。历时三年试种,他牵头培育的“扬麦15”亩产比本地老品种提高200斤,面筋含量精准达标,成了饼干厂的“香饽饽”。
“知联会吸纳我当会员时,我就说过,这辈子就跟土地较劲儿。”靠着多年积累的种植人脉,他帮农户打通产销渠道,还摸索出顺口溜:“扬麦15要记牢,拔节期里水要饱,抽穗前喷叶面肥,收时颗粒不弯腰。”如今,这些带着泥土气的“土口诀”,依然还在指导着种植户们。
携农共富业兴家旺
“单打独斗成不了事,统战工作讲究‘同心同向’,农业发展也是如此。”王中海的信阳市嘉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里,挂着一张特殊的“版图”——上面标注着207户合作农户的地块位置,最远的在30公里外的张里乡。
作为无党派人士,他始终记得加入知联会时“带动群众共同富裕”的承诺。公司成立之初,就推出“三免一包”模式:免费提供种子、免费技术指导、免费检测土壤,包产品回收。淮滨县种粮大户谢实营算起账来眼里有光:“跟着王总种优质稻,亩产从800斤涨到1000斤,公司还帮着卖到广东,一年多挣两万多!”
这种带动效应正沿着产业链扩散。在他的协调下,知联会中的企业家会员帮着打通销售渠道,统战系统牵线的电商平台让优质米、高神经酸菜籽油搭上“直播快车”。如今,王家岗乡已形成“稻油轮作”产业集群,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,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统战共富示范带”。
直播传技美誉远扬
“家人们看这颗粒饱满度,这就是咱淮滨弱筋小麦,做饼干特别香……”傍晚的直播间里,王中海举着麦穗边走边讲,身后是夕阳下的金色麦浪。这个坚持“用土话讲农技”的账号,如今有了54万粉丝,不少粉丝从山东、湖北专程来取经。
“有位安徽农户跟着视频学种小麦,今年特地寄来感谢信,说增收了五万元。”王中海翻着手机里的留言,“这让我想起知联会领导说的‘大团结大联合’,原来农技也能当纽带,把各地农户的心连起来。”
如今,他的直播不仅讲技术,还常提“统战故事”:“咱无党派人士没啥特权,就是多一份责任——帮乡亲们把地种好,把日子过红火。”镜头里,他弯腰拨开稻穗的身影,与田埂上“同心共富”的标语交相辉映,在晨光与暮色中,写就了一个统战成员与乡土的双向奔赴。